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文档 > 教学设计

《题西林壁》教学设计

时间:2024-10-18 17:47:45
《题西林壁》教学设计

《题西林壁》教学设计

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,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。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《题西林壁》教学设计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《题西林壁》教学设计1

教学目标:

1、会正确书写“缘”,理解“题、横看、缘”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、背诵古诗。

2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,形象思维能力,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。

3、通过对诗句的理解,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。

教学重点:

学习古诗的内容,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。

教学难点:

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。

课前交流:

1、师:同学们,我们以前见过面吗?(生:没有)

师:自我介绍。初次见面,要是以后同学们在街上碰到我,你们能认出我吗?为什么?

师:为了避免大家忘记我,请同学们认认真真、含情脉脉地看我一分钟。(师从正面、侧面、反面各转一圈)

师:现在不会认错了吧?刚才,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老师,现在让我也来认识认识你们吧!(生自我介绍)

2、同学们喜欢爬山吗?你爬过哪些山?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?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。

3、(课件出示描写山的词语)现在我们来一个记忆力大考验,老师这里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,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最多的词?(指名读、齐读一遍)

4、交流学生记词情况。

一、情景导入

1、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?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。

2、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,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。(课件播放庐山图片)刚才我们的庐山之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?

2、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,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,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。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,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,他感受颇深,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。请看大屏幕。(出示课件:西林寺墙壁上的诗)

3、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?

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。(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)

4、理解题目的意思:

题:书写(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)

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。

5、这首诗的作者是——苏轼,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?(课件出示简介)

苏轼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画家。他的诗、文、书、画都很专精,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他在诗、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,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,著有《东坡全集》。

6、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。

7、课件出示古诗范读

师:读得怎么样?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。

(1)生自由读。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4遍,前两遍读的时候,注意读准字音,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;读后两遍的时候,要注意把它念通顺,注意诗的停顿。

(2)指名读,其他同学认真倾听,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。

(3)师生合作读。读古诗不仅要读的准确,还要读的有节奏,要读的有板有眼。生读前四个字,师读后三个字。

二、感悟理解

师: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。但是仅仅会读还不行,还要会理解。同学们平时是怎样理解古诗的?

生:交流理解方法。(查字典、结合诗后注释、查工具书、上网查资料等)

师:俗话说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自读古诗,请同学们用你平时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。

生自学,师巡回指导

师:学好了吗?谁能说一说,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,你都知道了什么?

师:(出示岭峰的图片)岭和峰有什么不同?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。(岭:连绵不断;峰:高耸入云、高高挺立)

(生:作者还从远处、近处、高处、低处看,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。从“各”字看出都不一样。)

师:你能想象一下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庐山怎样的景色?(师创设情境)

(远:重峦叠嶂近: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: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:遮天蔽日)

师:怎样读出不一样的感觉?读出气势,有强弱对比,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,要读出起伏,远强一些,近弱一些,高强一些,低弱一些。自由练读(指名读前两句诗)

师:为什么看到的庐山的景色不一样?答案就在诗中,快读读吧!谁知道原因了?

生: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出示诗的后两句,指名读。在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,谁知道是哪个字?(缘)

指导书写,理解“缘、不识”的意思。(因为)

谁读懂了这两句诗的意思?

你能用上什么关联词吗?

(生: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,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)

师:谁能反过来说一说?

(生: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,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。)

师: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?

生: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,视野受到限制,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,而非庐山的全貌;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,结果就不同)

师:谁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?(生举例)盲人摸象、下棋等。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物品,如橘子、苹果等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,结果不同。

师: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,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?

生答: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。

师:明白了这一道理后,想一想,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?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?

生答:优缺点全面看。

师:看待别人是这样,评价自己也是如此,谁愿意试着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?

学生自由发言。

让别的同学去评价他。

这就是——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

师: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,才能取长补短,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。

《题西林壁》这首诗,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的雄奇壮观、千姿百态,后两句告诉我们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的人生哲理。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呢?(喜爱)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?(喜爱、赞美)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古诗

师生齐诵。

三、古诗赏析

师: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,我从网上查阅到自东晋以来,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就有4000多首,除了这首诗之外,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?

生:我知道李白写过《望庐山瀑布》

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。出示课件《望庐山五老峰》、《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》< ……此处隐藏21942个字……的庐山呢?(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,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)

3、站在这个角度,你看到的庐山是——(引导学生进行想象,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。)播放音乐,带领学生进入情境,闭眼想象,用笔画下脑海中呈现的景象,然后再全班交流。(分别从横、侧、远、近、高、低不同角度想象。)

4、师引导理解说出: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;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;(横看到的是庐山的“长”,侧看到的是庐山的“高”。)无论是从远处眺望、近处细看,还是从高处俯瞰,低处仰望,庐山都呈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,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
四、产生共鸣,领悟道理。

1、同是庐山,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,是因为我们“移步”,让庐山“换形”。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“移步换形”效果的文章,是——《画杨桃》。背诵“提起杨桃,大家都很熟悉。但是,看的角度不同,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,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。因此,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,不要忙着发笑,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。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,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。”我们这首《题西林壁》,也是要告诉大家—— 站的角度不同,看到的也就不同。但是,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,不要忙着下结论,而是要客观、全面地去观察、去发现,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。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,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。所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。我们平时说的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也正是此理。

2、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,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,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?

3、其实在我们生活中,也有很多“不识庐山真面目”的时候,不管是看景,还是看物,或是看人,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。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。带领学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,再站到楼顶看全貌,感知“不识学校真面目,只缘身在校园中”。然后再让学生举例,也可老师举例引导。

五、课后拓展。

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,游览庐山。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,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。《题西林壁》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,另外还有四首,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,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,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庐山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。

《题西林壁》教学设计15

一、导入

师:同学们,古诗语言精炼,蕴义深刻,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。五年来我们学了不少古诗,了你能谈谈学习古诗的感受吗?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 。今天,我们就来再次走进角度单元,领略古诗的魅力,一起来学习《题西林壁》。

二、资料解题。

1、谁来说说你搜集的有关这首诗的资料。

(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。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。这首诗就是一首题壁诗。当时题壁诗盛行,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,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,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“发表”作品的途径之一。因为题壁简单易行,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,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,就可以传播开来。)

(苏轼: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画家,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与其父苏洵、其弟苏辙被合称为“三苏”。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。)

2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?(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)

三、用文字画画

学习一二句:

1、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,谁能找出来。

板:横 侧 远 近 高低 解释:横:正面看

这些方位词让你知道了什么?从不同角度来看庐山,景色就怎么样呢?

2、指导读词:人们常说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,诗人用6个字就为我们从不同角度画出了庐山的风景图,老师想用语言为我们描画其中的一幅图“横看成岭”。从正面看庐山,山岭连绵起伏,气势磅礴。于是,我不禁想这样来读这个词:读出它的连绵不绝。谁也想试试像老师这样用文字画画,用朗读展示。来描画其他的风景图。

侧成峰: 远:远看隐天蔽日,读句 近:近看奇峰怪石

高:俯瞰幽谷深涧 低:仰望重峦叠嶂

3、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,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。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?

生: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,如早中晚;可以不同的季节去,如春夏秋冬;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,如晴阴雨等。

师:同学们真善于思考,是啊,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、不同的时间、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,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,真是……生接: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4、说句意:寥寥几句,区区14字,就为我们勾勒了出了几种不同的画面。同学们能用文字把作者前两行所描画的画面展示出来吗?

过度:作者从多个角度,细致地观察了庐山,从不同的方位顺序写出了庐山的美景,,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,让人目不暇接,美不胜收。由此,作者发出感叹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
四、学习后两句

1、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,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?关系?(生读,回答:诗人不认识庐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,视野受到局限,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,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。)

2、用上因为…所以…再来说说。

3、再读读这句诗,你有什么疑问吗?为什么站在庐山之中就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?(生思考、回答:是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,视野受到限制,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,而非庐山的全部。)

4、师:“不…..”难道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?不,普天之下所有的山,每一座都是如此。以此类推,世间万物也是如此。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: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,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?

5、师:对,从各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,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?(生答:全面的了解事物。)

师:对,这就是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”让我们再来读后两行,把领悟的道理读进去。

五、有节奏读全诗。

古诗最讲究的是吟诵。吟诵时要注意高低起伏,快慢停顿。请同学们试着吟诵这首诗。

六、悟《题西林壁》

1、同样是写庐山,但各不相同。谁来记得李白的《望庐山瀑布》,看看这几句诗和《题西林壁》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?

2、小结:别的诗人写庐山,都是赞美庐山的美景,作者却另辟蹊径,由看到的景,悟出了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的人身哲理。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,角度不同,感悟不同使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。

七、背诵诗:

知识在于积累,让我们把这首诗永远的留在记忆中。请同学们背一背这首诗,也可以边背边做动作。(展示背)

八、结束新课。

在古诗的这座百花园中,还有许多别具一格、匠心独运的诗篇,同学们让我们课下走进古诗,去品读它,继续领略古诗的魅力。

,赵飞燕《题西林壁》教学设计

《《题西林壁》教学设计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